产业资讯

油茶良种选育与应用技术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研究所、姚小华研究员


      油茶是我国传统的重要木本油料树种,栽培历史2000多年。近年来,油茶产业发展得到国家高度重视。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在适宜地区大力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国家林业局编制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启动了油茶产业工程,油茶产区各级政府纷纷制订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扶持,企业和社会力量也纷纷投入油茶产业,油茶产业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我国历史上曾经大面积发展油茶林,但由于当时油茶研究刚刚起步,新品种新技术缺乏,导致低产低效,产业发展逐渐进入低谷。良种没有得到科学应用是历史上油茶产量一直不能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我国油茶产业正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具备良好的政策和社会条件,同时也具备了良种及生产应用技术,但是要保证油茶产业高效稳定发展,关键在于加快良种等科技创新,加强对产业科技支撑。更重要的是加强良种生产技术应用和良种生产过程监管。经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我国油茶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选育出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系)200多个,较大规模试验示范林产量达到30至50公斤,个别品种小面积单年份可达到70公斤以上。良种和种苗是生产的基础,是基地建设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环节,良种工作的好坏,事关我们整个油茶产业的成败。本材料从介绍我国科研历程和良种形成过程入手,综合早期和当前种苗生产先进技术和经验,供大家参考。由于时间仓促,不当之处请各位代表批评指正。
(一)油茶科研工作历程
我国油茶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起始阶段(建国初期到1980年):建国初期,科研立项一般是以计划任务形式下达,油茶研究工作虽然支持力度不强,但也比较稳定。此期间,主要是以个人或调查队形式开展育种方面研究,研究方式以生产经验调查为主,主要内容是资源调研、农家品种整理和民间栽培生产经验总结。
中期研究(“六五”至“九五”):“六五”“七五”期间,油茶研究进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此期间,主要是开展了无性系品种选育和杂交育种,在无性系良种选育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如至1986年,我国第一批进行优树测定的单位已选鉴出一批优良无性系。如中国林科院亚林所选鉴出的亚林1、亚林6等。但是,“八五”、“九五”期间油茶生产萎缩,国家层面油茶科研投入少,油茶科研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单位油茶研究工作量明显减少甚至中止了油茶研究,只有少数科研机构依靠地方和自由资金维持相关工作。
此外,高产栽培技术方面在此期间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
近期研究(“十五”至今):进入“十五”,不仅追求高产良种选育,也开始注重品质育种,同时在标准化园艺化栽培、精深加工及副产品利用方面加大了研究力度。“十一五”开始,油茶研究被重新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年,国家投入专项资金4000多万元,设立科技支撑重大项目“油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组织全国61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围绕整个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需求开展研究。
(二)油茶科研协作历程
1960年,中国林科院组织成立了全国油茶科研协作组,同年6月在湖南永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油茶科研协作会议,制定了1961-1965年全国油茶科研计划,从此,我国油茶良种选育、栽培技术科研工作有计划地开展起来。后来,经中国林科院批准,由亚林所主持分别在江西、湖南、浙江等地召开六次全国油茶科研协作会。“八五”、“九五”期间全国性协作基本停顿,“十五”起,逐渐得到恢复。2010年,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在浙江富阳组织召开的油茶科技支撑项目启动会,标志着新一轮全国性油茶科研协作的开端。
(三)、种质资源清查与收集保存,为良种培育打下良好基础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技工作者集中力量进行了全国范围的种质资源清查与收集工作,先有广东省林业厅、广西自治区林科所,后有中国林科院南京林科所、浙江省林科所、江西省林科所、福建省林科所和湖南省林科所等,初步查清了普通油茶、小果油茶、攸县油茶等可供食用的20多个主要油茶物种。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目前建成多个油茶种质资源库,保存大量育种材料。比较完整的有浙江金华木本油料育种基地、湖南林科院油茶种质保存圃、江西分宜长埠林场油茶育种基地、江西林科院油茶种质保存基地、浙江富阳油茶物种保存基地和腾冲红花油茶原地保存基地等。
近年来,在国家专项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全国油茶育种协作组在油茶分布区内开展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调查范围南至越南,北达安徽、河南南部的大别山南麓。收集山茶属油用物种种质1225份,涵盖普通油茶、小果油茶、腾冲红花油茶、广宁红花油茶、攸县油茶等20余个物种,并分别保存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等地。通过对各不同类型的种质的生长性状、经济性状调查,初步进行了粗略评价,并建立纸质版与电子版的双份油茶种质资源数据库,为油茶长期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全国油茶良种协作,为整个生产区产业发展提供良种基础
1、技术进展
迄今为止,全国油茶育种工作大致经历四个发展过程:(1)油茶品种调查,即上世纪60年代及之前;(2)选优树,优树测定和攻克油茶繁殖技术难关,即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3)油茶被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全面开展油茶选种工作,即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4)新品种选育及种质创新,即本世纪开始至今。
我国油茶育种历经早期的一代选育、二代良种选育,目前已经进入第三代育种阶段,育种目标也已经从早期、中期的选育高产新品种,到近期以产量为主,兼顾品质。
第一代良种选育主要是农家品种整理和群体选育,建立了母树林,并选育出了一批优良类型、优良家系和农家品种,当时,全国油茶科研协作组初步选出了岑溪软枝油茶、衡东大桃、宜春白皮中子等12个农家品种,并终选出了岑溪软枝油茶(广西林科所)、衡东大桃(衡东林业局与亚林所)、永兴中苞红球(湖南永兴林科所与湖南林科所)三个高产农家品种。这些农家品种在生产上得到了一定程度推广,推动了部分地区油茶林增产,但由于农家品种多为混合群体,遗传增益不高,加上采用种子繁殖,后代分化大,性状不稳定,所以目前生产上应用比例相对较少。
第二代良种选育主要是在“六五”、“七五”国家攻关计划支持下开展,由亚林所主持,江西、湖南、广西三省林科所为核心参加单位,配合一大批科研生产单位研究,选育出100多个优良无性系,大多数品种生产性产油量30~50公斤/亩。二代良种品种纯化,增产潜力高,主要有长林系列、亚林系列、湘林系列、赣林系列、赣州油系列等,其中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的有50多个,还有一大批通过省级审定,这些新品种是目前生产上主导性油茶良种。
2000年,我国油茶育种进入第三代育种阶段,开始从单一注重培育高产良种开始转变,除了继续培育更加高产新品种外,开始注重品质育种,脂肪酸组成合理、茶油颜色浅的新种质,同时针对南缘、北缘和西南高海拔地区发展油茶地需要,开展了针对特定条件的良种选育,各地选育出一大批具有高产、优质或抗性的优良无性系,初步解决了我国这些地区生产发展良种缺乏问题。推出了一些品质优异的油茶无性系,选育出的浙江红花油茶和长瓣短柱茶优良无性系,前者茶油颜色浅、可减小精炼强度。后者具有抗炭疽病、皮薄、出籽率高等特点。
尤其是近两年,在国家专项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油茶育种进展迅速,选育、创制并保持了1000多份油茶优良种质,为持续育种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初步完成了油茶北部产区避寒普通油茶新种质评价和筛选、南部产区高产种质的筛选,以及高海拔地区物种种质评价与高产种质筛选,经初选、复选、决选等选择过程以及无性系测定等步骤,选育普通油茶高产、优质、抗逆优良无性系91个,其中通过审(认)定的有57个,并研究提出了主要良种的适生区域,试验林产油量多数达到50公斤以上。此外,根据高产、抗逆性强、特异果型及果色等性状指标,选出小果油茶无性系和腾冲红花油茶优良无性系。腾冲红花油茶已在滇西一带进行区域试验和小面积生产应用,并被云南省林业厅认定为良种。
为满足生产上良种鉴别需要,研究提出了油茶良种表型识别方法,以长林等主栽油茶品种为对象,在对主要性状进行分析评价基础上,以结实性状为主要鉴别性状,建立了良种检索表,并提出了该系列各良种的识别特征。
通过研单位通力合作和全国各产区共同努力,各省区均有了不同程度的生产良种,改变了早几年生产发展良种非常紧缺,部分产区空白的现状。为下一步生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良种生产应用与技术要点:
在生产中,油茶良种选用的基本原则可概括为“适地适树,选用审定良种,严格限定区域”。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良种委员会审定的良种。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50年的科学研究,各地从以普通油茶为主的油茶物种中选出了一大批优良的栽培品种,并通过了国家或省级良种委员会的审定,为我国的油茶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选择良种的同时,有条件的地区,还要特别考虑精品良种的组合筛选及配比。由于油茶自花授粉率(座果率)很低,而且不同良种间授粉坐果率差别很大。所以在生产中要注意良种组合间物候期的一致性,特别是花期和果实成熟期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保证良种产量的最大化。随着科技进步,高产配比组合也将应用到生产中。
在选择良种时还有三点需要注意:①慎重参考各个良种的产量数据。因为生产上是多个良种配合栽植,盛果期4年的平均产量才能反映一个良种和林分的真实产量,而各地良种间并没有进行统一的比较,因此产量数据要慎重参考。②公布的良种产量数据,通常为试验条件下取得的,进行大面积生产应用与试验条件有很大差别。③目前,我国只有普通油茶、小果油茶和腾冲红花油茶有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或认定的良种,其他栽培物种都没有良种。
(2)根据审定良种的适生区域,选择适宜本地区发展的良种。
各油茶发展地区应根据各良种审定中确定的适生区域,科学选择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良种。不然再好的品种如果自然条件不适也达不到丰产、稳产。因良种种苗不适应地区自然条件而造成巨大损失的例子有很多。上世纪70年代,各地在油茶生产发展过程中调购种子比较频繁。许多地方由于超地理区域引种栽培,导致幼林生长不良、产量很低。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南亚热带栽培具有很高丰产性的油茶品种,引种到北部栽培区,其花期比当地品种迟10天左右,盛花期常受早霜危害,明显地降低了丰产性。同时,北部栽培区良种引种到热带地区,出现生长萎缩、死亡率高、物候乱等现象,丰产性无法得到保证。此外,越南油茶、广宁红花油茶、腾冲红花油茶等物种在中亚热带及以北地区也常表现为只开花不结果或只结少量果的现象。
(3)没有良种的区域应先开展当地选育或引种试验,通过试验后再推广应
用良种。
我国有多个省市油茶良种缺少,这些地区如果贸然采用外地良种大面积建立生产基地,风险较大。为避免此类风险,在加大当地良种选育工作的同时,应积极开展外来良种引进试验评价后,筛选适合本地的良种。在良种引进过程中要对良种的来源、特性等了解清楚,辨别真伪,避免盲目引进。形成一个良种,采用选择育种技术通常要在15年以上,杂交育种要在25年以上。近几年,个别单位在良种选育过程中急于求成、不遵循良种选育程序,出现了指优树为良种的现象,此类“良种”最好不要引进。
(五)、穗条生产基地与技术
1、技术进展
通过科技工作者努力,目前油茶采穗圃行业标准已经颁布。规定了从良种选择到穗条调运的整个过程。
从种质筛选、创制(选择、杂交及其它方式)—无性系试验—区域试验,为育种过程。
从采穗圃营建开始进入良种生产过程,采穗圃-苗木培育用于生产或嫁接大树用于生产。
从良种选育到良种应用所需要遵从程序:育种基地---良种评价---良种区试---良种审定---采穗圃营建---分系采穗---分系嫁接---分系育苗---分系调运---配比(混合)栽植。采穗圃是连结从良种科研工作到良种应用最关键的步骤之一。从采穗圃营建到良种种苗分系调运构成良种生产工作。
分系育苗是实现园艺化的重要技术措施。从2007年开始一直倡导。早期各产区由于基础的问题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实现分系育苗已具备良好条件。分系育苗从分系营建采穗圃开始。
2、生产应用技术要点
(1)营建方式
采穗圃的营建方式主要有①利用健壮的良种幼苗营建采穗圃;②移栽良种大树营建采穗圃;③采用高接换冠技术改良现有油茶老林品种营建采穗圃。但随着良种供需逐步走向平衡,采穗圃今后也以植苗造林作为最主要的营建方式。
(2)营建数量确定
采穗圃数量以当地最大造林面积需苗量进行估算,以一亩可生产8万株嫁接苗,营造700亩丰产林进行估计。
(3)营建主要设计要点
交通方便
土层深厚,缓坡立地,避免低洼地;
沿水平带设计,带尽量完整不破碎;
分带安排同一良种(2-3行一良种)
编号清楚,多份规范档案,长期保存。
(3)营建主要技术要点
良种比例:花期,成熟期确定良种组合,主配栽良种比例确定采穗圃良种比例;
密度:100-200(建议与生产性密度一致或高密度)
采穗量控制
多次采穗与利用
水肥管理
早期控形
修剪技术(疏剪)
结果量控制。
(六)、油茶育苗技术
1、技术进展
油茶育苗技术早期主要是实生苗育苗,但是苗木个体差异大,造成新建油茶林产量低。为此,1980年期开始研究良种无性繁殖技术,并在嫁接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扦插育苗和组培方面也取得一定的进展。
(1)嫁接育苗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由中国林科院亚林所韩宁林、高继银为主的研究组研究成功“油茶芽苗砧嫁接法”,1983年熟化并通过在亚林所或生产区以技术培训班方式向全国14个油茶生产省份进行推广。该技术通过成果鉴定并出版专著《油茶芽苗砧嫁接》,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奖。该技术具有快速、简便和成活率高的优点,使油茶规模化扩繁和优质苗木快速培育成为可能,推动了油茶培育从实生苗造林转变到无性系化,具有划时代意义,现在90%以上良种繁殖基地采用该技术育苗。当时,在大树嫁接上也取得重要进展,湖南林业科学研究所研究提出“嵌合接枝法”、江西林科院和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成功研发出“大树切接法”。同步成功研发出油茶采穗圃建立及高产良种穗条生产技术。近两年,由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亚林中心联合试验点单位进行油茶芽苗砧嫁接技术优化研究,从芽苗砧嫁接育苗包扎材料选用、施肥量和种类、接穗叶片大小、苗床基质、栽植密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嫁接苗优化培育技术。此外,中国林科院林研所油茶轻基质控根容器育苗技术取得成功并逐步走向成熟稳定,提出了适合各地的轻基质配方和处理技术,研制了基质育苗专用肥,这些技术已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省应用,且应用面积在不断扩大。
(2)扦插育苗
1978年,广东佛岗县林业局和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推出油茶扦插繁殖技术,并成功营建了油茶扦插苗示范林。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广西林科院陆续开展了油茶扦插育苗技术研究,在扦插促根育苗技术方面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并实现了扦插与容器基质育苗的成功结合,二年生扦插容器基质苗根系发达,高达到35cm以上。
(3)组培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在油茶上的研究开展较晚,1984年,广西林业科学研究所培养出组培油茶苗,并成功实现上山造林,随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也获得成功。近些年,亚林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林科院、黄山市林科所等单位在油茶组织培养方面加大了研究力度,筛选出了最佳的培养基,确定了所需的激素种类及激素水平,建立了不定芽的扩繁体系。但是仍然未实现规模化稳定生产,需要继续开展研究。突破关键技术,降低成本,才能在生产上应用。
2、种苗培育应用技术要点
(1)芽苗砧育苗技术要点
以下介绍亚林所发明的芽苗砧嫁接技术流程
芽苗砧的培育
砧木是嫁接育苗的物质基础之一,砧木的选择和培育直接关系到嫁接的成败。根据多年的观察,以普通油茶实生苗为砧木,在油茶全分布区内进行嫁接都是适宜的。在北回归线以南,也可用越南油茶种子做砧种,越南油茶在适生环境下具有生长快、生长势旺、愈合能力强等优点,是作砧木的理想选择。
作砧木用的油茶果要有3%~5%果实开裂,籽充分成熟后采收。选择大粒种子用来培育砧木。用来培育砧苗的种子,可采用湿沙贮藏或冷藏的方法保存。
一般在嫁接前45~55天时,先适当淋水催芽,待大部分种子裂口露白后,将种子播种到铺有12cm厚的沙床内,播后在种子上方覆沙约10cm并压实,这样利于胚茎生长粗壮,便于后期嫁接。播种后及时喷淋水分,并用塑料薄膜封盖沙床,保持沙床湿润。砧木播种可分批进行,以满足不同嫁接时期的要求。
接穗的采集和处理
嫁接多于5~6月份进行,选用当年抽生的半木质化或基本木质化的春梢,穗条健壮且腋芽饱满,粗度在1.5毫米以上,节间长度在1.5厘米以上;枝条及叶部无病虫害危害。穗条不宜过粗,以免嫁接苗头重脚轻,影响愈合。最好随采随接,采下的穗条用脱脂棉裹住茎部,浸水后用塑料袋密封保湿。长途运穗要每天检查,保持湿度。
嫁接
油茶芽苗嫁接主要采用劈接法,嫁接工具主要为切刀、单面刀片和0.11 毫米的铝薄。其步骤如下:
(1)起砧、洗砧:将沙床培育的芽苗细心取出后,洗净沙土、盖上湿布,放在室内操作台上备用。
(2)断砧、劈砧:用利刀或剪刀在芽苗种子上方1~1.5cm处切断苗茎,随即用单面刀片从砧木正中髓心劈开,开口长约1cm。
(3)套砧:铝箔片裁成约3cm长,1cm宽的长方形,做成口径略大于砧木直径的套筒,套在砧木上。(图51)
(4)削穗:用单面刀片在接穗饱满芽叶柄下方1~2mm处左右两侧,各削一个成15°角度,长约1cm的斜面,正交会于髓心,形成30°尖削度的楔形。再从叶柄上方2~3mm处截断,成为带一芽一叶的接穗,置清水中待用。每削30~50个接穗应随即接完。
(5)接合:把削好的接穗插入砧木切口,叶柄一侧皮层与砧木皮层对齐,再将铝箔套筒提至砧穗结合部并扣紧,使砧穗结合紧密牢固,。接后即淋水保湿。
苗床准备
整地施基肥作床:选择可排可灌的水稻田作圃地,在10~12月份每亩施有机肥3000千克、复合肥50千克和过磷酸钙50千克,进行深翻整地。在1~3月份每亩再施50千克过磷酸钙,5~10千克硫酸亚铁均匀洒施后作苗床。嫁接前2天喷乙草胺防止杂草生长。 大田育苗需要每2年轮作。
搭阴棚:利用木桩或水泥桩搭架,高度在2米左右,上覆遮阳网搭建遮荫棚。阴棚西侧要用遮阳网全部遮住,以减少西晒阳光对苗木的灼伤。
喷淋设施(自动或手工控制喷淋):在苗圃上方均匀布设喷头。
移栽
嫁接后尽快进行移栽。移栽密度株距3~5厘米,行距约5~8厘米,每亩育苗量控制在6~8万为宜;栽后压紧,浇透水,最后喷施甲基托布津水溶液消毒。边移栽边将小拱棚塑料薄膜盖上。
嫁接后的管理

 


(2)扦插育苗技术要点
扦插繁殖是无性繁殖中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能在短期内繁育大量良种苗木,但缺点在于早期没有解决富根扦插技术,扦插后第一年苗木生长缓慢,根系不发达,而且各地对扦插技术掌握程度不一。一些掌握扦插技术的地区成功培育出根系发达、质量较好的扦插苗。在目前条件下,以二年生以上培育的扦插苗生长好、根系发达,可以用于造林。
插穗选取及处理
一般选择优良无性系树冠上部外围的1年生春梢或夏梢,以刚木质化的春梢为最好。枝条要求粗壮、通直、叶片健全、腋芽饱满。采下的穗条立即放入避光、保湿的筐内,挂上标签,注明株系、日期、地点等。如要远途运输,则要分株系捆扎,用脱脂棉浸湿后保湿。一般穗条在正常保存贮运条件下可维持活力5~7天。
扦插前要削穗。插穗有长穗和短穗两种。长穗每穗带3~5个芽叶,长7~10厘米。长穗因养分丰富生根容易,故扦插成活率较高,但穗的用量大,繁殖系数低。短穗每穗带1~2个芽叶,长3~5厘米,繁殖系数高。削穗前剪去下部叶片仅留上端一叶或半叶,然后用单面刀片从芽上方2毫米左右处成45°角切断,穗的基部末端切口亦削成斜面,切口要平滑,不能伤及芽、 叶。削穗的过程要注意保湿,防止风吹日晒。
削好的插穗要及时扦插,也可用生长激素处理后再扦插。一般采用的激素有200~400ppm的萘乙酸或吲哚丁酸。处理方法为:将切好的穗条每30~50根扎成一捆,切口在激素中浸泡12~16小时,取出后用清水洗净再扦插至苗床。据测试,插穗经激素处理后可以提高10~30%的生根率,使穗条早生根5~10天,且生根较为整齐。
插壤的准备
扦插土壤宜分两层,表层为1:1或2:1的黄心土和沙混合层,厚度为6~10厘米。这种混合配制的表土,既有一定的保水能力,也比较通气,便于排水,又不带菌,扦插的发芽率和成活率比一般田地高30~50%。下层为肥沃土壤,约10厘米,一般插壤pH值不超过6,下层土壤速效性氮磷钾比例以N:P:K=20:15:30为宜。
扦插育苗方式
(1)常规扦插:在条件较优越的地方作成一般苗圃式的苗床,床高约为15厘米,扦插后须搭设荫棚,棚内温度不超过30℃。这种扦插方法宜在日照较短,空气湿度较大,冬暖夏凉,水源方便,土壤为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地的地区采用。一般成活率在90%以上。
(2)封闭式扦插:就是用塑料薄膜等做成塑料拱棚。如果在夏季,塑料拱棚上面要搭遮荫棚,保持棚内温度在30℃以下,并保持通风,这种环境对促进生根和生长有利,成活率达95%以上。现在,在我国油茶良种扦插繁育中,这种封闭式的扦插繁殖方法应用最普遍。
(3)自动喷雾装置扦插:应用水电联合装置,为油茶插床提供自动控制的喷雾系统。目前,自动装置主要有连续式、计时器式和自动控制间歇式喷雾装置等。其中应用较广、效果较好的是自动控制间歇式喷雾装置。它可以在露天全光照条件下安装使用,也可以在温室或塑料大棚内安装使用,后者的效果更佳。
(4)穴盘扦插:可采用28厘米×53厘米规格的50孔穴盘。采用一叶一芽扦插,配以轻型基质,具有苗木发根快、根系生长好、育苗数量大的优势,但对技术要求较高。具备良好设施条件和技术条件的苗圃可采用。
扦插及其管理
常规扦插以5月底到6月底为最好。油茶扦插可以直插,也可以斜插,入土深度以达叶柄为宜。
扦插后的管理,总的要求是提供最佳的温、光、水、肥等生态条件。其中最关键的是加强水分管理,保证水分及时供给。其次是光照管理。油茶扦插初期对光的要求较高,如光照不足以维持高于消耗的光合量,约7天左右鲜绿的叶子就会自然脱落。若光照过强,蒸腾量大,叶温很快升高,也会导致叶子脱落。前期一般是采取搭遮荫棚遮阴的方法控制光照强度。9月中旬后宜揭去遮棚,以增强光照。第三是温度管理,温度包括气温、地温和叶面温度三方面。气温通过遮荫进行调节;地温和叶温除受气候影响外,主要受光照和水分的影响。油茶光合作用适宜的叶面温度为15~28℃。扦插前期不仅要测定气温,更重要的是对叶温的测定,注意及时喷雾或进行叶面淋水予以调节。插床的土壤温度应比气温高5~10℃,有利于油茶根系生长。
另外,病虫害防治、抹芽、养分补充等几方面的管理措施与嫁接育苗相近。但养分补充时间要在根系萌发出来以后进行。
(3)容器育苗技术
无论采用嫁接方法还是扦插方法繁殖苗木,都可利用容器育苗来提高苗木根系生长和造林成活率,同时可延长造林时间。目前油茶容器育苗中使用最多的是轻型基质网袋育苗和穴盘育苗,也有部分采用普通塑料容器育苗。
油茶轻基质网袋育苗容器
油茶轻基质网袋育苗容器是由轻基质网袋容器机自动连续生产出来的圆筒肠状容器,内装轻型育苗基质,外表包被一层薄的纤维网孔状材料,再经切段机切出单个的单体容器。容器呈圆柱型、无底、直径一般不超过6厘米,容器的长度在切段时可根据需要来设定,容器中装填的基质要饱满、有弹性、整齐且不散。目前油茶种苗生产上常用的轻基质网袋容器规格主要有两种:一种规格为直径45~50毫米,高度100毫米;另一种规格为直径35毫米左右,高度100毫米。
油茶轻型育苗基质
基质配制:用泥炭、蛭石、珍珠岩配制轻基质已经有很多成熟配方,但是基质配制时,还是要通过试验确定。经过改良的基质中还加入了锯末、稻壳,锯末、稻壳应作简单加工处理。
配制好的基质要有良好的气相、液相、固相结构,良好的气相、液相、固相结构是指基质疏松、透气、不板结,有良好的渗水性和透气性,并具有一定的储水、保肥能力。
油茶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
轻基质网袋容器油茶芽苗嫁接育苗
轻基质网袋容器油茶芽苗嫁接育苗是将嫁接好的油茶苗,栽到轻基质网袋容器中,集中摆放到铺有塑料薄膜的苗床上育苗。手工栽苗方法如下:轻基质网袋容器用水浇透,用圆锥状的不锈钢棒在网袋容器中间打孔,孔的直径0.5厘米。油茶芽苗嫁接苗根部,浸蘸促进生根的激素,然后插到轻基质网袋容器孔里,摆放到苗床上育苗。为防止水分流入嫁接口,应将水分浇到苗床塑料布上,让基质主动吸水,然后搭拱棚用塑料薄膜盖严保持较高湿度,防止失水萎蔫。定期喷洒杀菌剂。
轻基质网袋容器油茶砧木嫁接育苗
轻基质网袋容器油茶砧木嫁接育苗是将油茶种子种到轻基质网袋容器里集中摆放到苗床上育苗,或油茶种子出苗后插到轻基质网袋容器里,再集中摆放到苗床上育苗,当苗木长到一定高度和粗度后再嫁接育苗。优点是可延长嫁接时间,并且当轻基质网袋容器油茶砧木苗定植后,还可以嫁接育苗。缺点是嫁接操作不便,工效低。
轻基质网袋容器油茶扦插育苗
轻基质网袋容器油茶常规扦插育苗:按油茶常规扦插育苗方法扦插及育苗管理,只是将良种插穗扦插到轻基质网袋容器里。
轻基质网袋容器油茶小拱棚扦插育苗:在容器中扦插,搭设拱棚保湿。
轻基质网袋容器油茶全光雾插育苗技术方法:即在容器中扦插配合全光照喷雾设备进行水分控制管理。
油茶裸根苗轻基质网袋容器移栽育苗
先用常规的大田育苗技术培育嫁接苗,待成活抽枝后,在造林前4~6个月将裸根苗移入轻基质网袋容器,加强水分管理,缓苗后通过空气修根进行炼苗,增强根系的抗逆性,然后上山造林。这是一项新育苗方法。该方法将传统的育苗技术和现代的育苗方法相结合,既应用了轻基质网袋容器,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又应用了传统的大田苗床育苗方法,降低了管理的难度,也增加了容器的有效性。
包装,运输
油茶容器苗有几种包装方法,下面介绍—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塑料膜或无纺布包裹法,将薄的塑料膜如地膜或薄的无纺布,按容器苗全长尺寸作为包被膜的宽度。用木板或其它材料作一个凹槽,槽宽度比容器苗全长略大些,比如槽长度20厘米,槽深度20厘米。包苗时将包装膜铺放在槽里,然后将容器苗放到上面,下边一层容器朝一个方向,上面一层朝相反方向,如此一层层摆入,达到一定高度后将包装膜拉紧包上,为防止膜散开可用胶带胶上。包装好的容器苗一捆捆放到车厢里,可以一层一层朝高处摆放。如果车箱装的容器苗数量较多时要注意通风透气;运输时间要在一个星期之内,运输过程中要经常查看,防止苗木发热或霉烂。
移栽、造林
容器苗移栽或造林应在雨季,也可以在造林前先将油茶轻基质网袋容器苗运到造林地附近集中摆放,等到雨季来临时造林。造林时要将容器深埋,至少在容器上面覆盖4厘米厚的土。
轻基质网袋容器规格及育苗参数
油茶轻基质网袋容器规格:一种直径45~50毫米、长度100~120毫米;一种直径30~35毫米、长度100毫米。
直径45~50毫米油茶轻基质网袋容器每平米放500株。
(直径30~35毫米油茶轻基质网袋容器每平米放700~900株)。
培育1000万株一年生油茶轻型基质网袋容器苗,苗床面积2万平米;苗圃面积3万平米,约50亩(不含采穗圃面积)。
(4)新技术育苗。
目前组培等新技术育苗并未实用化,普遍存在移栽成活率不高等现象。仍然处于研究阶段,不适宜在生产上进行规模实用。
                                                      
                                                                                                                       2020年2月16日

新闻中心,木本油料之家,木本油料之家

新闻中心-木本油料之家

新闻中心,木本油料之家